“孺子落井”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故事讲述的是一位齐国人救助一个掉进井里的孩子,但**未能成功的故事。以下是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有一个齐国人路过一座村庄,看到井边有一个小孩掉进了井里,情况十分危急。这个齐国人立刻想要救孩子,但他并没有直接跳下去,而是找来了一根长长的绳子,打算将绳子扔给孩子,让他抓住绳子爬上来。
**,当绳子扔下去时,孩子因为惊慌失措,没有抓住绳子,反而掉得更深了。齐国人见状,急忙再次尝试,但结果仍然是一样的。尽管齐国人多次尝试,但孩子**还是因为井深水冷,不幸溺亡。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会空谈理论,而不去实际行动的人。它告诉我们,光有好的意图是不够的,关键是要采取有效的行动。
故事的原文如下: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此之谓也。故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义也;举善而教不能,信也;使民以时,敬也。故君子之教民,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义也;举善而教不能,信也;使民以时,敬也。故君子之教民,必先正其身,然后正人。此之谓孺子落井。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的品德如同风,小人的品德如同草。风吹在草上,草必然倒下。”这就是所说的“孺子落井”的故事。因此,君子教育人民,首先要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育人民给予他们,这是义;举荐善良的人教育不能行的人,这是信;让人民按时行动,这是敬。所以君子教育人民,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行为,然后才能端正他人。这就是所说的“孺子落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