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峰城区)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学家。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成为勤奋好学的典范。
故事发生在匡衡年轻时期。当时,匡衡家境贫寒,但他非常渴望读书。由于家中没有钱买蜡烛,匡衡只能在白天读书。**,白天时间有限,无法满足匡衡的学习需求。
有一天,匡衡发现邻居家的墙壁缝隙中透出微弱的光亮。他灵机一动,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匡衡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让邻居家的光线透进来。这样,匡衡就可以在夜晚继续学习了。
匡衡每天晚上都坚持凿壁偷光,勤奋学习。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后来,匡衡进入朝廷,历任丞相、御史大夫等要职,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好学是成功的关键。匡衡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勤奋好学的典范。
以下是这个故事的一段文言文版本: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家贫,好学,常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衡博学,善属文,后仕至丞相。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成语“凿壁偷光”的由来,用来形容勤奋好学,不畏艰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