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成语,出自西汉时期。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匡衡勤奋好学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西汉末年,匡衡家境贫寒,但他酷爱读书,立志要有所作为。由于家里贫穷,他无法像其他富家子弟那样请得起老师,也没有足够的钱买书。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向邻居借书来读。
匡衡的邻居是一位富有的读书人,家里藏书很多。匡衡每天晚上都会去邻居家里借书,但邻居为了防止匡衡偷书,把书都放在了一个很高的书架上。匡衡虽然个子矮小,但他并没有放弃。他找来了一根凿子,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把邻居家的光线通过这个洞照进来,然后借着这微弱的光线读书。
由于匡衡的勤奋和毅力,他的学问逐渐增长,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故事被人们传颂,而“凿壁偷光”这个成语也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人勤奋好学,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具体的故事情节如下:
有一天,匡衡在邻居家里借了一本书,晚上回到家里,发现家里没有灯。他无法在黑暗中读书,心里非常着急。突然,他看到了邻居家的窗户透出的微弱灯光,灵机一动,决定凿壁偷光。
匡衡找来了一根凿子,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他小心翼翼地调整洞的大小,让邻居家的光线能够透过洞口。然后,他坐在洞口旁边,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开始读书。
匡衡每天晚上都这样读书,尽管光线很微弱,但他仍然坚持了下来。他的勤奋和毅力感动了邻居,邻居也开始帮助他,把书借给他看。就这样,匡衡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凿壁偷光”的精神,终于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