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讲述了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匡衡勤奋好学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的西汉末年,匡衡出身贫寒,家境十分贫苦。他的家里很穷,连一盏油灯都买不起,晚上无法读书。**,匡衡却非常渴望知识,立志要成为一名有学问的人。

有一天,匡衡在夜晚路过邻居家的墙壁时,发现邻居家的灯火通明,而自己家里却一片漆黑。匡衡心想,如果能够借到邻居家的光来读书,那该多好啊!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凿穿邻居家的墙壁,借邻居家的光来读书。

匡衡找来工具,开始凿墙。他小心翼翼地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的光线便透过洞口照进了匡衡的房间。匡衡高兴地拿起书本,借着邻居家的灯光开始刻苦读书。

日复一日,匡衡通过这个小小的洞口,在夜晚继续他的学习。他的勤奋和毅力感动了邻居,邻居也对他产生了敬意。后来,邻居主动提出让匡衡白天也到他们家来读书,并为他提供了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

匡衡的勤奋终于得到了回报。他通过自学,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还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广为流传,深受后世赞誉。

“凿壁借光”这个成语后来就用来形容人勤奋好学,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佳话,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