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关于清明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为了躲避晋国内乱,流亡在外。在流亡期间,他历经艰辛,饥寒交迫。有一天,重耳饿得实在不行,对随从介子推说:“我饿得快死了,你有什么办法吗?”
介子推说:“公子,我愿意割下自己的肉给你吃。”于是,他用自己的肉煮了一锅汤给重耳喝。重耳喝完汤后,觉得精神焕发,恢复了体力。
后来,重耳回国继承了王位,成为晋文公。他为了报答介子推的救命之恩,封他为大夫。**,介子推并不贪图名利,他辞去了官职,隐居山林。
晋文公为了表达对介子推的敬意,派人去请他出山。但介子推不愿意见到晋文公,他带着老母躲进深山。晋文公为了找到介子推,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烧死在山中。
晋文公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在每年的清明节这一天,全国百姓都要扫墓祭祖,以表达对先人的敬意。从此,清明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这个故事也衍生出了许多习俗,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扫墓是为了纪念先人,踏青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放风筝则是为了祈求好运。
***清明节的来历与介子推的故事密切相关,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先人的敬意和对生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