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虎相斗”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故事,源自《战国策·齐策一》。以下是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齐国和楚国是相邻的两个强国,两国之间常常为了争夺地盘和利益而发生冲突。有一次,齐王想要进攻楚王,便派了一位名叫苏秦的使者去楚国游说。
苏秦到达楚国后,楚王问他:“苏秦,你为何要来游说我?难道你不怕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吗?”苏秦回答道:“大王,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但伤的是虎,而不是猎人。现在齐楚两国相争,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那么受伤的将是齐楚两国,而大王将成为猎人。”
楚王被苏秦的话所打动,决定与齐国讲和,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大战。苏秦的策略是让楚国成为齐楚两国争斗的调解者,从而在两国之间保持平衡,同时也保护了楚国的利益。
这个成语“两虎相斗”后来被用来形容两个强者或势力之间的激烈对抗,暗示在这种对抗中,双方都可能受到伤害,而第三方可能会从中受益。它也常用来警告人们,在处理冲突时应该谨慎行事,避免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