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禽不兽”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衰和晋文公的一段故事。

故事发生在晋文公即位之初,晋国国力衰弱,内忧外患。晋文公为了巩固政权,选拔贤能,振兴国家,开始大规模地招揽人才。赵衰是当时的一位贤能之士,他聪明机智,深得民心。

有一天,晋文公宴请赵衰,在宴会上,晋文公问赵衰:“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才能?”赵衰回答:“臣不禽不兽,既非禽兽之才,也非凡人之才,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贤能之才。”

晋文公听后,觉得赵衰的回答既谦虚又自信,便对他说:“你既然不是禽兽之才,那为何能治理国家?”赵衰回答:“禽兽之才只知满足私欲,不顾国家利益;凡人之才虽能治国,但往往过于刚愎自用,难以听取他人意见。我介于二者之间,既能听取他人意见,又能为国家利益着想。”

晋文公听后,深感赵衰的才华,便重用他。在赵衰的辅佐下,晋国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成语“不禽不兽”后来用来形容人既不愚昧无知,也不自私自利,而是有道德、有智慧、有责任心的人。这个成语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贤能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