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立信的故事出自《史记·商君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为了取信于民而采取的一个非常措施。

故事背景是战国时期,秦国虽然国力强大,但内部矛盾重重,法度不严,百姓对国家法律缺乏信任。商鞅,当时秦国的宰相,为了推行新法,增强国力,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徙木立信。

具体故事如下:

商鞅为了使新法得到百姓的信任,他下令在国都的南门立一根三丈高的木柱,并宣布:“有能将此木徙至北门者,赏黄金五十两。”当时的人们都不相信这个承诺,因为按照当时的秦国法律,徙木这种小事是不可能得到如此重赏的。

**,商鞅坚持自己的承诺,并派人反复宣布。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将木柱徙至北门。商鞅立即兑现承诺,赏给他黄金五十两。

这件事传遍了秦国,百姓们开始相信商鞅的话,也相信了新法。从此,秦国的新法得以顺利推行,国家逐渐强盛起来。

徙木立信的故事说明了以下几点:

  1. 诚信是治国之本。商鞅通过徙木立信,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为新法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2. 坚持原则,言出必行。商鞅在徙木立信的过程中,始终坚守自己的承诺,赢得了百姓的尊敬。

  3. 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商鞅为了推行新法,敢于采取非常措施,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勇气。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成为诚信、原则和担当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