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故事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故事简介如下: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他才华横溢,主张变法图强,希望国家能够富强起来。**,由于他的改革触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遭到了贵族们的强烈反对。

在楚怀王时期,屈原被任命为左徒,辅佐楚怀王处理国事。他积极推行改革,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但这一政策并未得到楚怀王的认可。后来,屈原因受到诬陷而被贬谪,流放到汉北。

在流放期间,屈原深感国家命运的危机,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离骚》、《天问》等,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后来,楚怀王去世,楚顷襄王继位。屈原回到楚国,继续为国家出谋划策。**,由于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再次遭到贵族们的排挤和陷害。在楚顷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78年),屈原被贬为三闾大夫。

屈原在流放期间,目睹了楚国被秦国侵略的惨状,内心悲痛欲绝。他深感自己无法为国家尽忠,于是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纪念他,便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以此来纪念屈原。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他的忠诚和爱国情怀,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