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雍也》,讲述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故事。以下是一个关于“宠辱不惊”的故事:
在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一起游历各国,传播儒家的思想。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尤其以“宠辱不惊”著称。
有一天,颜回和孔子一起来到了一个诸侯国。这个国家的君主听说颜回的名声,非常敬仰,于是派人请颜回进宫,想要亲自与他交谈,并赐予他丰厚的礼物。
颜回进宫后,君主对他说:“颜回先生,听闻您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我国正面临诸多困境,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导,同时也想请您接受我国的礼物。”
颜回谦虚地回答道:“君主过誉了,我只是一介书生,如何能指导您呢?至于礼物,我愧不敢当,请您收回。”
君主见颜回如此推辞,便说:“颜回先生,您不必谦虚,我国人民都十分敬仰您,这是对我国的一种尊重,请您收下。”
颜回仍然坚持:“君主,我深知您的美意,但我有我的原则。我来到这里,是为了学习与传播圣人之道,不是为了接受这些礼物。我若接受了,便是贪图名利,有失我儒者的身份。”
君主听后,对颜回的坚定态度感到敬佩,于是说道:“颜回先生,您真是君子之风。既然如此,那我就不再勉强您了。”
不久后,颜回离开了这个国家,继续他的游历。而君主也因为颜回的“宠辱不惊”而对他更加敬重。
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常用“宠辱不惊”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荣辱、得失时能够保持淡然的心态,不为外物所动,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颜回的这种品质,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