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偷光,又名“壁间借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如何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学习的感人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匡衡的年轻人,他家境贫寒,住在乡下的一个简陋的茅屋里。匡衡虽然生活艰苦,但他非常热爱学习,立志要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由于家境贫寒,匡衡买不起蜡烛,晚上无法读书。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发现自家的墙壁与邻居的书房之间有一个小缝隙,邻居书房里点着蜡烛。匡衡决定利用这个缝隙来借光读书。
于是,匡衡在白天将墙壁上的缝隙扩大,晚上则用一根绳子将一把凿子系在绳子的一端,另一端绑在窗台上。他坐在窗台边,用凿子凿穿墙壁,让邻居书房的灯光透过来。然后,他就在墙壁透出的微弱灯光下读书。
这个故事后来被传为佳话,人们用“壁偷光”来形容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学习的精神。匡衡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事迹也激励着后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毅力。
以下是这个故事的一个简短版本:
匡衡家贫,晚上无法读书。他发现邻居书房的灯光透过墙壁的缝隙,于是用凿子凿墙借光读书。他的勤奋和毅力**使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再艰难的环境也能成为学习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