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字,读音为“xū”,本义是古代一种吹奏乐器,后来引申为表示停止、制止的意思,如“吁请”、“吁吁”等。下面讲述一个与“吁”字相关的故事。

在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名叫子路的大夫,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深受国君和百姓的尊敬。子路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次上朝之前,都会吹奏一曲“吁”乐。

有一天,鲁国国君鲁定公准备出兵攻打邻国齐国。子路知道这场战争必败无疑,于是他提前吹奏了一曲“吁”乐,希望国君能够放弃这场战争。

鲁定公听到子路的“吁”乐,觉得奇怪,便问:“子路,你为何吹奏‘吁’乐?”

子路回答:“臣听说,‘吁’乐是古代的一种丧乐,表示哀悼和警示。如今我国国力衰弱,百姓疾苦,不宜再发动战争。臣吹奏‘吁’乐,是希望国君三思而后行。”

鲁定公听后,觉得子路言之有理,便取消了攻打齐国的计划。后来,鲁国百姓纷纷称赞子路,认为他是一位忠诚正直、关心国家安危的大夫。

这个故事中的“吁”字,不仅体现了子路关心国家安危的情怀,也展现了古代音乐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此,“吁”字便与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产生了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