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校歌《鼓浪屿之波》的故事,与厦门大学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这首校歌的创作背景和故事,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人文情怀。
厦门大学,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它的前身是1896年设立的厦门大学堂,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之一。校歌《鼓浪屿之波》的创作,与厦门大学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故事要从一位名叫郑天锡的校友说起。郑天锡是厦门大学早期的校友,曾在1920年代担任过厦门大学的校长。他对厦门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直希望能为母校创作一首校歌。
1930年,郑天锡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开始着手创作校歌。他选择了鼓浪屿的美丽景色作为校歌的背景,寓意着厦门大学如同鼓浪屿一样,拥有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创作过程中,郑天锡将校歌的主题定为“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希望厦门大学师生能够以此为校训,不断追求卓越。校歌歌词融合了闽南语和普通话,展现了厦门大学的多元文化特色。
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郑天锡终于完成了校歌的创作。1931年,校歌在厦门大学正式启用。这首校歌以优美的旋律、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迅速成为了厦门大学的象征。
校歌《鼓浪屿之波》的故事,也成为了厦门大学的一段佳话。它不仅代表了厦门大学的历史和文化,更寄托了校友们对母校的深情厚谊。如今,这首校歌已成为厦门大学的精神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