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心忍性,出自《孟子·告子下》,原文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通过内心的激动和忍耐来增强自己的意志和能力。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讲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

当时,齐宣王想要扩大自己的疆域,于是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使国家强大。孟子回答说:“君王,您想要国家强大,首先要动心忍性。”

齐宣王不解地问:“动心忍性是什么意思?”

孟子解释道:“动心,就是要激发您内心的仁爱之心,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忍性,就是要忍耐自己的欲望,不为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只有做到这两点,您才能使国家强大。”

齐宣王听后,深感有理,便开始努力践行。他关心百姓,减轻赋税,推行仁政,使国家逐渐繁荣起来。

有一天,齐宣王对孟子说:“先生,我现在已经做到了动心忍性,可是国家还没有达到预期的强大,我该怎么办?”

孟子回答:“君王,您已经做到了动心忍性,但还要继续努力。国家强大不仅仅在于军事力量,更在于民心所向。您要时刻关心百姓,使他们感受到您的仁爱,这样国家自然会强大。”

齐宣王听从了孟子的建议,继续推行仁政,使国家日益繁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动心忍性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只有激发内心的仁爱之心,忍耐自己的欲望,才能取得成功。

后世的人们将这个故事传颂为“动心忍性”,寓意着通过内心的修养和忍耐,才能达到事业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