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袍断袖,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西汉初年名将韩信的一段传奇经历。
故事发生在楚汉争霸时期,韩信当时还是一个小小的亭长。有一次,韩信去河边钓鱼,遇到了一位老妇人。这位老妇人生活贫困,但她非常善良,她每天都会给韩信一些食物。韩信非常感激老妇人的帮助。
有一天,韩信在河边钓鱼时,遇到了一位名叫漂母的洗衣老妇人。漂母见韩信饿得厉害,便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了韩信。韩信感激不尽,于是对漂母说:“他日我若得志,必报此恩。”
后来,韩信得到了汉王的赏识,被封为楚王。他并没有忘记漂母的恩情,于是派人去寻找漂母。漂母已经去世,韩信非常悲痛,他下令将漂母的坟墓修葺一新,并亲自前往祭拜。
在祭拜的过程中,韩信感慨万分,他脱下自己的战袍,割下一片,扔在地上,然后说:“此袍断袖,以示报恩。”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愿意割舍自己的荣华富贵,来报答漂母的恩情。
“割袍断袖”这个成语,后来就用来形容知恩图报、感恩戴德的高尚品质。它也常常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尤其是异性之间的深厚感情。
下面是这个故事的一个简短版本:
韩信年轻时,贫困潦倒,在河边钓鱼时,得到了一位洗衣老妇人漂母的帮助。漂母将自己的食物分给韩信,韩信感激不已。后来韩信得志,成为了楚王,他不忘旧恩,派人寻找漂母,得知漂母已去世,于是割袍断袖,以示报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割袍断袖”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