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出自西汉时期,讲述的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匡衡勤奋好学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匡衡家境贫寒,但他非常热爱学习。由于家中没有钱买蜡烛,晚上无法读书。匡衡的邻居家中很富有,晚上常常点着蜡烛。
有一天,匡衡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了一把凿子,悄悄地凿开了自己家墙壁的一角,这样就可以通过墙壁的缝隙看到邻居家的灯光。于是,匡衡就在这个小小的缝隙前,借着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匡衡的勤奋和毅力感动了上天,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后来成为了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勤奋好学的典范。
这个故事后来被简化为成语“凿壁偷光”,用来形容人刻苦学习,不畏艰难,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来充实自己。
以下是这个故事的一个简短版本:
匡衡家贫,无法买蜡烛照明。他发现邻居家的灯光透过墙壁的缝隙可以照亮自己的房间。于是,匡衡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每晚借着邻居的灯光读书。他的勤奋**得到了回报,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