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张三的年轻人,他自幼聪明好学,尤其喜欢阅读《弟子规》。张三的父亲是一位退休的儒学先生,他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常常教导张三要遵循《弟子规》中的教导,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一天,张三在学堂里听先生讲解《弟子规》中的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呼唤时,要立刻回应,父母有命令时,要勤快地去执行。

这天傍晚,张三的父亲正在院子里忙碌,突然喊道:“三儿,快来帮我搬一下这桶水。”张三听到父亲的呼唤,立刻放下手中的书,跑出去回应道:“好的,父亲,我来了。”他迅速地拿起水桶,跟父亲一起将水提到了高处。

张三的父亲看着儿子这么听话,心中暗自高兴。**,他并没有停下来,又继续喊道:“三儿,你去厨房看看,晚餐的菜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张三又立刻放下手中的水桶,跑进厨房查看。

厨房里,张三的母亲正在忙碌地准备晚餐。看到张三进来,她笑着说:“三儿,你父亲让你来看看菜准备好了没有。”张三点了点头,一边帮忙摆放碗筷,一边回答:“好的,母亲,我已经看过了,菜已经准备好了。”

就在这时,张三的父亲又从院子里喊道:“三儿,你再去看看门口有没有客人来访。”张三立刻放下手中的碗筷,跑出门外查看。

门外,一位邻居正在门口等候。张三礼貌地问候了邻居,然后转身回来告诉父亲:“父亲,有一位邻居在门口等候,您要不要去见一见?”张三的父亲点了点头,他们一起接待了邻居。

这天晚上,张三虽然忙碌了一整天,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他在做每一件事时,都力求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这件事在村子里传为佳话,大家都称赞张三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而张三也因为自己的行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弟子规》中的教诲,他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应当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