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的著名传说,也是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的由来。以下是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

屈原,字平,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主张变法,改革政治,希望振兴楚国,但遭到了贵族的强烈反对。楚怀王时期,屈原担任左徒,辅佐楚怀王处理国事,他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但**未能成功。

后来,楚怀王听信了谗言,将屈原逐出朝廷。在流亡期间,屈原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创作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屈原的忠诚和才华得到了人民的敬仰,但也引起了贵族的怨恨。

楚怀王去世后,其子楚顷襄王继位。屈原试图劝说新王改变国策,但仍然遭到排斥。在绝望中,屈原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非常悲痛,纷纷划船前往江中打捞他的遗体。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人们纷纷向江中投放粽子(用竹叶包裹的糯米食品)。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传统活动。

关于屈原投江的故事,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和艺术作品对其进行描绘,如《屈原赋》、《屈原投江图》等。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情怀,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