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兵,是中国古代战争中一种巧妙的战术,指的是在敌人不备的情况下,预先设置兵力,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突然发动攻击。以下是一个关于伏兵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为了争夺霸权,在城濮(今河南省滑县)展开了一场决战。晋国名将晋文公深知楚军实力强大,决定采取智取的策略。
晋文公召集谋士们商议对策,其中有一位名叫咎犯的谋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城濮之战中,晋军不与楚军正面交锋,而是采取“伏兵之计”。
咎犯解释道:“楚军虽然强大,但他们的将领骄傲自大,不善于用兵。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楚军必经之路上设下伏兵,待他们进入伏击圈后,再发动攻击。”
晋文公听后,觉得此计可行,便下令按照咎犯的计策行事。他派遣精兵在城濮之战的必经之路上挖了几个陷阱,并在陷阱周围布置了伏兵。
一切准备就绪后,晋文公率领大军退守城濮,表面上装作战败的样子,引诱楚军追击。楚军将领子玉果然中计,率领大军追击晋军。
当楚军进入伏击圈时,晋军伏兵突然发动攻击。陷阱中的楚军士兵纷纷落马,伏兵趁机冲出,将楚军分割成数段。楚军大乱,纷纷溃逃。
晋文公见时机成熟,下令全军出击。晋军士气高涨,勇猛无比,将楚军打得落花流水。子玉率领残兵败将逃回楚国,城濮之战以晋国的胜利告终。
这场战役中,晋文公巧妙地运用了伏兵之计,成功地击败了强大的楚军,巩固了晋国的霸权地位。而咎犯的智谋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