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关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故事,它源自《左传》中的一则寓言。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鲁国和齐国相邻。当时,鲁国有一位名叫子贡的大臣,他聪明机智,深受国君的信任。齐国则有一位名叫田文的宰相,他同样才智过人,且野心勃勃。
有一天,鲁国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蔓延至了邻国齐国的边界。齐国的百姓看到火光冲天,纷纷前来询问鲁国的情况。田文宰相听到消息后,心生一计,他决定趁火打劫,派兵进攻鲁国。
鲁国国君得知消息后,非常着急,他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子贡见状,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前往齐国,说服田文宰相放弃进攻鲁国的计划。
子贡来到齐国,见到田文宰相后,并没有直接谈论战事,而是从鲁国大火说起。他告诉田文:“这场大火虽然发生在鲁国,但它烧毁了鲁国的财物,同时也烧毁了齐国的财物。因为鲁国和齐国是邻国,你们之间的贸易往来必然受到影响。现在,你们两国都遭受了损失,不如共同商议一个解决办法,共同抵御火灾,恢复两国之间的贸易。”
田文宰相听后,觉得子贡的话很有道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如果真的开战,不仅会损失更多的财物,还会导致两国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于是,田文宰相决定放弃进攻鲁国的计划,与鲁国共同应对火灾。
子贡见田文宰相已经改变主意,便趁机提出两国可以签订一个和平条约,共同维护边境安全,促进两国友好交往。田文宰相同意了子贡的建议,两国关系因此得到了改善。
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对他人遭遇漠不关心,只顾自己利益的人。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个成语,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用来批评那些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