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专心致志”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列子·汤问》。
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名叫颜回的学者,他非常聪明,勤奋好学,尤其擅长辩论。颜回有一个同学名叫子贡,他虽然才智平平,但为人诚恳,乐于助人。
有一天,子贡问颜回:“颜兄,你为什么总是能专心致志地学习,而我在学习的时候总是容易分心呢?”
颜回回答道:“子贡,专心致志的关键在于心无旁骛。我学习的时候,会将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书本和学问上,就像我的眼睛只盯着书页,耳朵只听着老师的讲解,其他的一切都仿佛不存在。”
子贡听了,觉得颜回说得有道理,但他还是不太明白。于是,颜回决定给他演示一下。
颜回找来一根竹竿,一端拴上一只小鸟,另一端绑在树枝上。他告诉子贡,如果他能够专心致志地盯着小鸟,那么即使有风吹动竹竿,他也能察觉到。
子贡尝试了一下,刚开始他确实能感觉到风吹动竹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注意力逐渐分散,**连风吹动竹竿的感觉都消失了。
颜回看到子贡的注意力已经无法集中,便笑着解释说:“你看,当你专心致志的时候,你的心就像这根竹竿一样,即使外界有干扰,你也能保持稳定。而当你心不在焉时,就像这根竹竿被风吹动,无法保持平衡。”
从此,子贡明白了专心致志的重要性,并开始努力练习集中注意力。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为成语“专心致志”,用来形容人做事全神贯注,心无旁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