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下面是关于这个成语的一个故事:
在春秋时期,孔子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子贡非常聪明,但有时做事不够谨慎,常常急于求成。
有一次,子贡听说鲁国有一位名叫颜回的人,他非常勤奋好学,而且为人谦逊有礼。子贡心想,如果自己能像颜回那样,做事前先深思熟虑,就不会犯那么多错误了。
于是,子贡决定向颜回学习。他找到颜回,请教他成功的秘诀。颜回微笑着说:“其实,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就是三思而后行。”
子贡疑惑地问:“三思而后行,是什么意思呢?”
颜回解释道:“三思而后行,就是做事之前,先思考三个问题:一是这件事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二是这件事是否有利于他人,三是这件事是否有利于自己。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子贡听后,恍然大悟。他决定从现在开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一天,子贡听说鲁国国君要选拔一位大臣,他自告奋勇去参加选拔。在选拔过程中,子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但他并没有急于表现自己,而是三思而后行。
**,子贡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谨慎,成功当选为鲁国的大臣。从此以后,他始终遵循“三思而后行”的原则,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之前要深思熟虑,不要急于求成。只有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犯错。这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三思而后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