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耻篇》是一部古代中国的蒙学教材,相传为宋朝学者袁采所著。该书通过八种耻辱事件,对儿童进行教育,以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以下是《八耻篇》中的一些故事:

  1. 舜耕田不告:舜的父亲叫鲧,专横暴虐,把父兄的天下当作自己的私产。鲧在父亲死后投奔有苗氏,那里的人对他很苛刻。舜在历山种田,也不告诉别人。他听说禹治水有功,就去向禹求教。舜把父亲鲧治水的失败归罪于自己,不是自己的过错。他勤恳地劝勉禹,终于使禹继承父业,终于把洪水治好了。
  2.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他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便研究《易经》。他演算《易经》直到深夜,分不清天地的界限,茫然困惑。于是有人问他:“先生您为什么这样通宵达旦地研究《易经》呢?”文王回答说:“我了解到,天生万物,圣人也要效法它。我们人类,只有遵循天道,才能永保吉祥。我研究《易经》,正是想找出天地万物的规律,从而明理达道。”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研究,文王**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3. 楚庄王三舍臣:楚庄王在位期间,有一天,他命令大臣们讨论如何奖励功臣。大臣们纷纷上前陈述自己的功劳。这时,一位名叫伍举的大臣站了出来,他说:“臣有一个朋友,他三次被楚庄王赶出朝堂,但他仍然忠心耿耿,从未改变过对楚庄王的忠诚。”楚庄王听后,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召见了伍举的朋友,并问他是否真的如伍举所说那样忠诚。伍举的朋友回答说:“是的,我曾经三次被大王赶出朝堂,但我每次都能保持冷静,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自己。我知道,这是我忠诚于大王的表现。”楚庄王听后,深受感动,于是决定奖励伍举的朋友,并告诉他,以后要像他一样,对待朋友要像对待兄弟一样。
  4. 赵盾见饿人:春秋时期,赵盾在晋国担任中军将士。有一次,他看到一个饥饿的人,就拿出自己的粮食喂养他。后来,赵盾的哥哥赵穿听说这件事后,对赵盾说:“你这样做不好,因为你的粮食是别人的劳动成果,你不应该独自享用。”赵盾听后,感到很惭愧,于是他向赵穿道歉,并表示以后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

以上故事均来源于《八耻篇》,通过这些故事,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八耻篇》作为一部蒙学教材,对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